中国传统文化之孔子的儒学简介

  孔子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上可谓是一位重量级的人物,他的思想以及以他的思想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儒家文化,是封建王朝和文人的精神支柱,其本人更是中国知识分子心中的偶像、圣人。

  先秦儒学,也称为原始儒学。它出现的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变革的关键时期,在礼崩乐坏的社会大气候下,孔孟秉承周文教化,把礼乐规范转变为人伦实践的基础。

  孔子(551――前479)是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、教育家,儒家学派的创始人。其代表其思想的主要文献是《论语》。孔子的基本思想可以从六个方面来体现:

       一是“仁”,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,提出了怎样做人,怎样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。人与人之间应恭敬、宽厚、诚信、谦让、互惠。人,要“仁”;“仁者,爱人”。行“仁”还必须重“孝梯”,并遵循“忠恕之道”,提倡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,“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”。他把 “仁’夕看作是做人的最高原则、标准与模式,其目标是优化人际关系。

  二是“礼”,与“仁”相互为用。“礼”是“仁”的表现形式,也是实行“仁”的规范与目的。“克己复礼为仁”,“非礼勿视,非礼勿听,非礼勿言,非礼勿动”,这是实行“礼”的规则。为此,孔子主张 “正名”。“名不正,则言不顺;言不顺,则事不成;事不成,则礼乐不兴。”(《论语·子路》)“正名”的具体规定是“君君、臣臣、父父、子子”,以“忠”“孝”为本。这些规定便构成了致力于社会安定、等级森严、名分有别的宗法关系。

  三是“中”,即“中庸”,是“仁”实行的标准。它要求遵循“中庸之道”,凡事应“执其两端,用其中于民”(《礼记·中庸》),“过犹不及”。做各种事情、处理各种间题要适度,无过无不及。这既是儒家一种思想方法,也是他们的一种处世哲学。

  四是“德”,主要是指治国方略上的“仁政”、“德治”,批评“苛政猛于虎”。孔子主张统治者自己必须“修德”、“正己”,“为政以德”,“道之以德,齐之以礼”;反对苛敛人民,主张适度使用民力,提出“省刑罚”、“薄税敛”、“节用爱人”、“使民以时”、“博施济众”等思想,设计了从修身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路线。但这种“仁政”、“德治”也不是宽大无边,而要“宽”、“猛“,相济,对“犯上作乱”者,必须“纠之以猛”。这就是孔子、儒家的“王道”。

  五是“教”,不仅提出了建立私学,有教无类,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,而且还推而广之,主张施教于民,认为“民”是可以教化的,以易于接受“王道”的治理。

  六是“修”,要加强个人心性修养,“克己”、“修身”,以提高执行仁德的自觉性,培养与完善理想人格。

    由于孔子儒学的思想极为重视人及人与人的关系,所以又被称为“人学”;极为重视礼,又被称为“礼学”;极为重视心性修养,又被称为“心学”;极为重视政治,又被称为“治国平天下”之学。其实孔子学说基本可归纳为“内圣”“外王”两方面:一是修养,人人都可以通过个人修养而成为道德上的圣人贤者;二是经世,人人都可以通过这样的努力,而实现个人的理想和国家的理想。前者基本是修身、齐家范围,内人为修己之道;后者则基本是治国,平天下的范围,外化为治人之政。所以历史上皆把孔子儒学归之为修齐治平之学,“内圣外王之道”。

  孔子儒学这种思想文化,具有维护王权,调节矛盾,安定社会,所以它为历代封建统治者尊奉为治国经典、施政法宝,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、精神支柱。

一、君权、父权、夫权,提倡愚忠、愚孝、愚节

《论语·颜渊》孔子对曰:"君君、臣臣、父父、子子。"

《论语·八佾》孔子对曰:"君使臣以礼,臣事君以忠。"

《论语·里仁》子曰:"三年无改于父之道,可谓孝矣。"

在孔子的观念里,君臣父子夫妻,各有其位,等级森严,不容僭越,绝无平等之必要,更无平等之可能。导致国人只知专制,不识民主,以为命由天定。

其实人人生而平等。孔子的这种专制思想、等级观念逐渐渗透进国人的血液里,流淌至今,如附骨之蛆,剔之不去。

二、孔子力主推行愚民政策

《论语·泰伯》子曰:"民可使由之,不可使知之。"

让民众按照统治者的意思去做事,却不要让他们知道这样做的原因。愚民为何?一句话:便于统治!

中国近现代的诸多落后,以及国人骨子里的奴性十足,都是两千多年的专制思想和愚民教育合力作用的结果。对此,孔老夫子,恐怕难辞其咎。

三、简单的二元思维

《论语·述而》子曰:"君子坦荡荡,小人长戚戚。"

《论语·里仁》子曰:"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。"

孔子眼里,人只有两类,非君子即小人。

如此简单的二元思维,导致国人在面对多元社会,多元问题时的无能为力和不知所措。

其实人性之复杂,根本就不是君子和小人所能涵盖的,而孔子认为一分为二足矣。

四、迷信古人

《论语·述而》子曰:"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。"

这是孔子的一种治学方式,他推崇古人的思想,并且"述而不作",只将古代好的东西陈陈相因,而不创立自己的思想。

孔子的目标永远向后,只恨不能回到周初,为周公洗足,替武王捶背。导致的结果是,人人迷信古人,而古人迷信更古的人。年纪轻轻就开始怀旧,不思进取,只知慨叹人心不古,其实古人之心未必如今。

其实孔子的思想本没有这么大的毒害作用,他的很多思想和理念还是值得推崇的。

比如主张"仁":"仁者,爱人"、"已所不欲,勿施于人"。还有主张以德治民,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。这些在当时都有一定借鉴意义,很好的帮助统治者施行"仁政",以笼络人心。

返回

王宁老师的中国传统文化课件
2019年在越州一中制